

「你們公司同事動作好快喔,周末我收到你們電子報和 App 推播,竟然已經開始轉推過年春節伴手禮、年菜,有夠靈活。」我朋友周末遇到我的時候驚呼不已。
上周末 2 天境外移入將近 100 個案例,還有新的本土群聚案開始出現,我們旅遊的生意也因為疫情,開始出現旅客取消訂單、觀望的氣氛。
但周末才發生的事情,同事就開始行動,絕對不是我提醒的,而是長期以來他們的自我訓練,還有我的發問,
「我發現了一些問題,我想知道更多關於這件事的資訊。」
引導團隊更有主動性、更積極嘗試找方法的動機,其實一直不是指令、解答、或是建議,反而是一條「線索」。
根本原因分析(RCA,Root cause analysis)是人的本能,而像偵探一樣想要追尋答案則是天性中的好奇心,所以我們身為主管要做的其實是引發動機,沒有動機只靠監督、施壓其實是沒有用的,得到的永遠只是敷衍了事,或是給你一個快速且顯而易見的答案而已。
只要發現生意中的盲點,我就會舉幾個例子給同事聽,然後便神奇地激起同事們的好奇心與動機。
每一個曾經提出來的盲點,都在一段時間後,導來一份又一份的資源需求,希望我可以投資他們在改善計畫上,還有一抓到我有空,就來插隊的會議討論,甚至下班後還傳來很具體的行動方案與計畫,然後再細到推展不易,要我去幫忙搬石頭的細節。
「我發現了一些問題,我想知道更多關於這件事的資訊。」我常常如此發問,開會的時候,我就是像好奇寶寶一樣,一直問問題,完全不用長篇大論,設定一堆獎懲,光是一句就有效,因為拆解問題是人的本能與天性,只要用一句話引起動機就可以。
疫情期間,我的疑問也很多,例如疫情三級警戒剛降為二級的時候,生意很好,我會問:旅客的出發日都是什麼時候?不管哪一類商品都是嗎?有沒有什麼不一樣?是親子客群最早出來玩?還是非親子的族群啊?
有時候同事無法當場回答,就會趕快去找答案,然後回報我的時候,除了答案還會有更多計畫,例如:親子客最多,應該是三級警戒悶在家太久,小孩悶不住了,媽媽只好帶小孩出門,我們決定再推一波親子的安心防疫旅遊喔!
身為主管,你是給指令,還是給一個疑問、線索,讓大家找答案、培養思考判斷能力?所得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。
部屬的回應是敷衍了事、顯而易見的答案,或是自發性地解決問題,有比較,你一定可以感覺到。下次可以試看看,不要再下指導棋,改一改方法,或許團隊會不一樣,不僅更靈活還會思考,主動性也更強。